Who Am I in God

Searching, Searching, Searching, ...
I went too far....
I need to be home.

Wednesday, December 4, 2013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給婦女們的信函 (致世界婦女函) -- Letter to Women



我向全世界的婦女們極誠摯地致候問好:

  1.今年(1995)九月在北京將召開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在此前夕,我寫此封信給妳們諸位,作為團結一致和感恩的記號。

  另外,在眾人前,我向資助這項極具意義事件的聯合國,表達我最深摯的敬意。教會極願意為支持婦女的尊嚴、地位、和權利奉獻努力,除了聖座委派參加北京大會的官方代表團的特殊工作外,同時且也藉著直接向每一位婦女的心思講話。為關於北京的會議之事,大會秘書長吉特魯德蒙吉拉夫人(Mrs. Gertrude Mongella)來拜訪我時,我給了她一封書面信函。這封信函中陳述了教會對婦女問題的一些基本的重點和訓導,除了其原來特有的情況外,是以一種寬廣的視野,來關切一般婦女大眾的處境和問題,設法呼籲大家看到在教會中和在今日世界中婦女的肇因。為了這個理由,我提前將此信函分送到各主教團,以便盡可能地更廣大的流傳。

  為支持我在那份文件上所發表的主題,我如今願意直接地向每一位婦女們講話,與她們一起反省婦女的問題,和作為我們這一時代的婦女其意義何在。我尤其希望在天主聖言的光照下,來共同思考婦女的尊嚴權利的重要議題。

  這個「交談」確實需要以一句感謝的話作為開始。一如我的教宗文告婦女的尊嚴與聖召(Mulieris Dignitatem)中所寫的,「就女人的奧秘,教會極感謝至聖聖三及每一位婦女——所有構成她女性尊嚴的永恆尺度,為天主的偉大工程,在她內並藉著她完成全部人類的歷史(NO.31)。」

  2.感謝上主謝祂那有關於婦女在世界上的聖召與使命的奇妙計劃同時也是一句具體且直接感謝婦女們的話,感謝每一位婦女為人類的生命,她們所代表的一切。

  感謝妳們,妳們這些做母親的婦女!妳們曾在喜悅與辛苦的獨特經驗中,在妳們的懷中孕育了人類。是妳們的這個經驗讓天主對新生嬰兒展現笑顏,是祂引導妳們孩子的第一步,是祂幫助孩子成長,而祂也是妳們孩子走上生命旅程上的錨。

  感謝妳們,妳們這些做妻子的婦女!妳們永不改變地將妳們的未來和妳們丈夫的未來結合在一起,在互相給與的關係上從事愛與生命的服務。

  感謝妳們,妳們這些作女兒和姊妹的婦女!妳們將豐富的感受、妳們的直覺、妳們的慷慨、和妳們的忠貞,帶進妳們家庭的心中,進而也帶到所有社會的心中。

  感謝妳們,妳們這些從事工作的婦女!妳們活躍地出現在每一個生活的領域──社會的、經濟的、文化的、藝術的和政治的。在這樣的方式下,妳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貢獻促進了結合理智和感性的文化成長、作為一個總是對「奧秘」的感覺開放的生活典範、建立更合乎人性價值的經濟和政治的結構。

  感謝妳們,妳們這些過獻身生活的婦女!追隨婦女中最偉大的女人,降生成人的聖言耶穌基督的母親的榜樣。妳們以服從開放自己,並忠貞於天主的愛這份禮物。妳們協助教會和所有的人類,去體驗與天主的「淨配」關係。這關係是以崇高宏偉方式表達出天主願意與祂的受造物,所要建立的聯繫。

  感謝妳們每一位婦女,為單單地成為一位婦女這個事實!藉著妳們女性豐富的洞察力,豐盛地加強了世界的認知,並協助使得人性關係更誠實和更真實。

  3.我當然知道,光說謝謝妳們是不夠的。不幸的是,我們都承繼了一個有框架限制的歷史,對我們有相當大影響的。無論在任何時間和地點上,這樣的框架已成為婦女進步的一個阻礙。因此,婦女的尊嚴經常不被承認,她們的特權被歪曲,她們經常被貶謫到社會的邊緣,甚至貶低為奴役。這些都是阻止婦女成為她們真正之所是, 且已造成人類精神財富上的貧乏。當然要歸咎這個責任不是件輕易的事,需要考慮著幾個世紀以來,在許多種文化的觀念下,形成了特定的思考和行為 方式所造成的影響。特別是在歷史的脈絡中,倘有客觀的指責,則有屬於教會中不只是少數的成員,為此我非常抱歉。從整個教會的立場而言,願這樣的遺憾能轉變 為重新獻身於效忠福音的願景。當我們談到要使婦女們免除各種剝削與控制時,福音擁有一個最中肯切題的訊息,那就是回首去看耶穌基督祂的態度。祂超越自己文化上已設立的規條,以開放、尊重、接納、和親切來對待婦女們。因此,祂稱讚那些按照天主計劃和在祂的愛內擁有尊嚴的婦女。當我們在這個第二個千年結束之際,凝視基督,便自然地要問我們自己:我們到底聽進了多少祂的教訓且遵循著去做呢?

  是的,此時正是要勇敢地來反省過去的 時候,從回顧漫長的人類歷史中,指出什麼地方應擔負起責任。婦女對人類歷史的貢獻和男人一樣多,但她們卻經常地處在更困難的環境中默默地奉獻。我想到尤其 是那些一生熱愛文化與藝術的婦女們,縱然她們從一開始就處在不利情況下,譬如被排除在同等受教育的機會之外,低估、忽視、和不歸功她們智力方面的貢獻。可 悲的是,歷史上婦女的成就很少被歷史的科學留下紀錄。但是,既使時間長河埋葬了她們成就的文件證據,然而她們行善的影響力有如一股龐大的力量,仍可以讓人 們感覺得到,這股力量是造就延續世代的生命,直到我們這一代。對這樣一個偉大且無邊無際的女性的「傳統」,人類虧欠她們一個無法償還的債務。迄今,有多少婦女她們的外表,比她們的技術、她們的專業、她們的才智、她們的敏感度,獲得更高的評價一言以蔽之,即是她們存在的尊嚴

  4.在世界上許 多地方仍存有很多阻礙,迫使婦女無法完全整合地進入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生活,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要說什麼呢?我們只需要想一想,母道這份禮物是如何經常 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乏於酬賞,人類的存續需要這份禮物,我們卻對它大有虧欠。對那些選擇做妻子和做母親的人,我們當然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去努力,以防止差別 待遇。至於婦女的個人權利,在各個不同領域裡,有急迫的需要去達到真正的平等同工同酬、保護工作的母親、公平的職位升遷、夫妻家庭權利上的平等、和任何民主國家中公民權利義務的平等。

  這是一件公義的事,也是一件必要的事。婦女在解決未來諸多的嚴肅問題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休 閒時間、生活品質、移居、社會服務、安樂死、毒品、健康醫療、生態等。婦女大量參與社會上所有的生活層面,將證明是極有價值的。當社會組織只依照效率和生 產力為批判標準時,婦女的出席將有利於顯示出目前的矛盾,將迫使整個系統重新按照有利於人性化的方式進展,如此人性化的社會發展標誌為「愛的文明演變」。

  5.同時,當我們看到世界上婦女情況中一個最敏感的問題,我們怎能不提及這漫長而墮落的歷史——雖然經常是「地下」的歷史——即對婦女「性」施暴的歷史呢?在這第三個千年的門檻前,我們不能對這種現象保持漠不關心而不加以譴責。現在已經到了需要大力譴責這一類型的性暴力,這項暴行經常將婦女作為他們商品,並通過法律有效地來保護他們從事這種虐行。在尊重人的位格的名義下,我們不能不譴責這種相當普及的縱慾主義和商業文化,它縱容對女性系統式的性侵犯,甚至腐敗年輕女孩子,以她們的身體作為獲利的工具。

  與這些扭曲墮落的現象形成對比的是,某些婦女們以英勇的愛,愛著她們因受不正義的強暴所導致懷孕而有的嬰 孩,我們向她們致最高的感佩。在此,我們認為暴力的罪犯行為,不僅只出現在戰爭的場合上,它們依然普遍的存在於世界上,就算在深受繁榮與和平祝福的社會 裡,仍常因泛濫的縱慾文化而墮落腐敗,這種泛自由的縱慾主義,滋長並加劇了男性的攻擊行為。在這些案例中,選擇墮胎仍是一件大罪。但是在譴責受害婦女之 前,我們該把犯罪的負疚感歸咎於男人們和共犯的社會大眾。

  6.因此,我對婦女們感謝的話,成為一項真摯的呼籲。 每一個人,尤其是國家和國際組織,應以一個特別的方式,使出全副力量,以確認婦女們重新獲得完全的尊重,她們應有的尊嚴與地位。在此,我不得不向那些善心 婦女們表達欽佩,在一個當時大家都認為非常不適宜,不允許女性特質,被視為愚蠢出風頭的表現,甚至於被視為罪的時機裡,她們奉獻終生的生命,以爭取婦女們 在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基本權利,來維護女性的尊嚴,展現她們英豪的創機!

  在今年(1995) 世界和平日文告裡,我曾提到,大家已看到婦女自由解放上的偉大進展,但「這條旅程確是一條艱難又崎嶇的道路,偶爾,不得 不需要擔代一些錯誤。但實質上,這是一條正面積極的旅程,既使它仍未完成,而且仍須面對許多的阻礙,現在世界上許多不同的地方,至今仍在阻撓著婦女們獲得 承認、尊重、和感激她們固有的尊嚴上。」(NO.4)

  這個旅程必須繼續走下去!但我相信,為快速達成完全地尊重婦女的尊嚴,其秘訣比單單地去譴責差別待遇和不正義等,要多得太多,當然這些譴責也有其必要性。對婦女的尊重,第一和首要的是,必須要藉著一種有效及明智的提倡婦女運動來贏得,專注在婦女生活的所有領域,和著手於普世承認婦女尊嚴作為開始。若我們能擺開合理化女人不被尊重的歷史影響,我們則有能力去看出女人的尊嚴,是寫在每一個人心中的天主的法律。天主聖言能使我們清楚地領悟到,婦女尊嚴大於任何其他事物,它具有最高人類學上的基礎,並使得它明顯地成為天主對人計劃中的部份。

  7.親愛的姐妹們,讓我們一起重新反省聖經上這段宏偉的章節,就是描述人類的創造,和關於妳們婦女的尊嚴,以及妳們在世上的使命。

  創世紀這一部書,是以概略的方式,以詩體和象徵的語言,來講論創造,它既深奧又真實:「天主照祂自己的肖像造人,照天主的肖像,祂造了人;祂造了他們,有男有女(127)。天主創造的行動,是按照一種精確的計劃進行的。首先,它告訴我們,人是「按照天主的肖像和模樣」受造的(參閱 126)。這個描述立即使我們明白,人類與其他的受造物有什麼區別

從一開始,它就告訴我們,人受造為「有男有女」(創127)。聖經本身就提供了這一事實的詮釋:既使人處在無數受造物所環繞的受造世界裡,但他卻覺察出他是孤獨的(參閱創220)。為要幫助他脫離這一種孤獨的情況,天主介入:「人單獨不好;我要給他一個與他相稱的助手」(創218)。因此,女人的創造標榜著從一開始,就是以「幫助」的原理下受造的:「幫助」不能是單方面的,而是一種相互的行為。女人補助男人,如同男人補助女人是一樣的;男人和女人是互補的。「女人」(Womanhood)表達的「人性」,同「男人」(Manhood)所表達的是完全一樣,但卻是在一種不同,而又是相互補足的方式下。

  創世紀書說到「幫助」(助手),它並不僅是單純地提到「表現」的行為,而且也是指存有的狀態。「女人」和「男人」是互補的,這不僅是從生理和心理的觀點,而且也是從「存在(本體)論」(ontology)的觀點上來看的。只有藉著「男性」和「女性」的二元,「人性」才能找到它完全而圓滿的實現。

  8.在創造人——男人和女人——之後,天主對兩人說:「你們要充滿大地,並治理大地」(創128)。天主不只賦予他們生育的能力,作為延續人類萬世萬代的方法祂也賜給他們大地,要他們有責任的使用世界的資源。作為一個有理智且是自由的存有,人是被召喚來改變大地的面貌的。在這一項任務當中,基本上它是屬於文化層面的,男人和女人同樣的, 從一開始就要分擔這一項共同的責任。在他們作為丈夫和妻子的豐碩的關係中,在他們行使治理大地的主權的共同任務上,女人和男人所標明的,並不是用一種不變 和沒有區分的平等,也不是一種勢不兩立和不可屈服的衝突性的差別。他們最自然天成的關係就是那種符合天主計劃的關係,是「二人成為一體」,「合一的二元 性」(Uni-duality)的相互關係。如此,他們彼此便都能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的互惠關係,如同一件禮物,不但可充實彼此,且可商議責任。

  對於這項「二人成為一體」,天主不只託付他們生育的使命和家庭的生活,而且也給予他們創造歷史的使命。1994年國際家庭年,當時的焦點是專注在 「婦女──母親」上,而北京的婦女大會的主題是「為平等發展、與和平而行動」,它提供一個大好的機會,讓人們意識到,婦女對整個社會和國家的生命,所做貢獻有多少。這些貢獻,主要是在精神靈修和文化的,但也是社會政治和經濟上的。社會各個不同的族群、民族、與國家,以及全體人類的進步,必然地要大大地歸功於婦女的貢獻!

  9.通常一般人都傾向於用科學和科技的批判標準來衡量「進步」。既便是從這一觀點來看,我們無法忽視婦女們的貢獻。既使如此,這也不是「進步」的唯一評量法而且事實上,它也不是唯一主要的評量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從社會和倫理的幅度,就是從人際關係和精神靈修價值的幅度來評估。然而這個領域,它經常發展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始於人與人之間的日常生活的關係上,特別是在家庭中從這一方面,社會當然更要多多歸功於「女性的天賦」(Genius of Women)

  在此,我要特別地表達對某些婦女的感激,就是那些從事於各個不同階層教育工作的婦女們,她們把教育這份工作很成功地擴展到家庭之外:如托兒所、學校、大學、社會服 務機構、堂區、協會和各種政治、社會的運動中。無論如何,我們可以留意到,教育工作常在召喚婦女們,而婦女們早已就緒,並願意慷慨地為其他的人奉獻她們自己的心力,特別是服務在最軟弱和最無助的人群中。在這樣的工作上,她們展現出一種感性的文化的和精神靈修的「母道」(Motherhood) 。 這種「母道」,為個人及未來社會的發展,具有難以估計的價值。說到此,我怎能不提到一個見證,即是,在世界各大洲的許多天主教婦女和女修會,她們以興辦教 育事業,特別是教育男童和女童,作為她們主要的使徒工作?我怎能不以感激的心情想到那些婦女們,她們早已從事並且繼續從事在醫療照顧的領域中,無論是在有 組織的醫療機構裡,或是在危險不穩定的環境中,在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裡。因此,她們示範了一種服務精神,而這種服務精神豈不是常與殉道精神相毗鄰?

  10.因此這正是我的希望,親愛的姐妹們,妳們願意謹慎地去省思「女性的天賦」的真正意義,不僅是要能從這句話裡面,看到天主計劃中特定(婦女)的部份,而加以接納並讚嘆,且也要讓這種「天賦」,更充分完全地表現在整個社會的生活之中,同時也同樣地表達在教會的生命之中。在聖母年裡,經常出現這一個議題,而我自己在這點上,也曾詳細地在我的教宗文告「聖母年論婦女的尊嚴與聖召」(1988年)中論述過。此外,我在聖週四按慣例總會給司鐸們寫一封信,今年(1995)我特別邀請司譯們重讀「聖母年論婦女的尊嚴與聖召」這一份文告,並且反省婦女們在他們生活中角色的重要性,如母親、姐妹、和使徒工作上的伙伴們。這是「助手」的另一種觀點──與夫妻婚配的觀點有所分別的,但也是重要的──就是按創世紀書上,婦女是受召喚成為男人的「助手」。

  教會視聖母瑪利亞為「女性的天賦」的最高表達,及在她身上恆常地發現鼓舞的泉源。聖母瑪利亞自稱是「上主的婢女」(路138)。藉著對天主聖言的服從,她接受那高貴卻又不易的聖召,作為納匝家庭中的妻子和母親,將自己奉獻為服務天主的工具,她同時也將自己奉獻為服務他人的工具:一種「愛的服務」。正是藉著這項服務,聖母瑪利亞能夠在她的生命中,經驗到一種奧妙卻又是真實的「王權」。她被稱為「天地的母后」,是其來有自,整個信徒團體向她祈求許多民族及人民也都稱呼她為他們的「母后」。為她,「王權」就是去服務!她的服務就是「為王(王權)」。

  在家庭在社會和在教會中,這是一種讓人真正了解權威的方式。每一個人的基本召叫,就在這種「王權」中被揭露出來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是按照這位上天下地的主,唯一者的肖像而受造的,並受召喚在基督內成為祂的義子和義女。如同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所教導的:在地上,人是唯一「天主因人的緣故所願意」的受造物;大公會議更具有意義的加上,人「不能完全地找到他自己,除非藉著一種誠摯地自我給予」(教會現時代牧靈憲章24)。

  聖母瑪利亞作為「母親」的「王權」是這樣的:她曾將她全部的存有,作為獻給她聖子的禮物同樣地她也把自己獻給整個人類,成為她兒女們的禮物。那些走往在他們最終及超越命運的人,當他們旅途遇到困難時,瑪利亞喚醒他們對她最深的信賴,向她尋求指導。無論他或她需經由對自己聖召的忠誠,才能到達這最後的目標;這最後的目標為世上男人和女人的工作提供了意義與方向。

  11. 「服務」這一個觀點上──當「服務」是在自由互惠與愛下實踐出來,如此的「服務」就確實表達出人類的「尊貴」本質──我們也都感激角色樣化的存在。絕沒有對婦女懷有偏見,這種差異並不是一種硬加武斷的結果,而更恰當的說,它是說明作為男人或作為女人彼此具有其特殊的地方。在教會裡,這個議題也有其特別的應用如果基督──以祂的自由和至高無上的抉擇,藉著福音和教會不變的傳統清楚地證實──祂以 「牧人」作為祂的形像(icon) 及藉著行使公務司祭職作為教會的「淨配──新郎」的任務,只託付給男人,這並不表示對婦女的角色或對教會內其他沒有被祝聖為公務司祭聖職的成員的角色有任何減損因為所有的人都同樣地分享了根基在聖洗聖事上的「共同司祭職」。故而這些角色的區分,不應以人性社會中只按功能之批判原則來看。更重要的,它們是要按照聖事的救恩系統的特別指判原則來了解,也就是說,「標記」的救恩系統,是天主為了能臨在於人類中間,所作的自由抉擇。

  更進一步,正是在這同一條標記的救恩系統線上,既使不在聖事的氛圍內,因聖母瑪利亞生活在如此崇高的方式裡,使得女人一生(Womanhood)具有很大的意義。事實上,這裡呈現的是一位相信(天主)婦女的「一生」,一位特別「奉獻自己」的婦女,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先知」性(參閱婦女尊嚴與聖召29一種極具呼籲性質的象徵意義一種高度「典範特質」(iconic character很有代表性的特質),這些特質均在聖母瑪利亞的身上,完全的實現了。同時,也確切地表達出作為一個奉獻團體的教會應有的本質,就是以一顆完整「童貞女」之心,成為基督「新娘」和信眾的「母親」。當我們細想男人與女人角色上的「肖像」互補作用時,教會的兩個基本的幅度,已在一種清晰的光照之下看到了:「聖母瑪利亞原理」和「聖伯多祿原理」的教會(參閱同上,27)。

  另一方面,──如同我在聖週四寫給司鐸們的信上所說的──根據基督的計劃,公務司祭職「不是表達一種統治,而是一種服務」(NO.7)。教會每天在天主聖言的光照下,自我革新,迫切需要一方面藉著發展共融的精神,一方面藉著細心地培養所有適合教會參與的方法,且也要藉著以尊重並推展個人和團體的不同的神恩,就是天主聖神為建立基督徒團體和服務人類,所賜與個人與團體的神恩,強調這一項愈來愈清楚的事實。

  在廣大服務的領域中,教會兩千年的歷史,就算受到歷史框架的影響,教會已真實地經驗到「女性的天賦」;從教會的核心中,已出現不少高智慧的婦女們,在歷史中曾活出令人印象深刻和具有公益標幟的生活。我想到了一大堆的婦女殉道者聖女和著名的精修者。我尤其想到瑟納的聖女嘉蘭(德琳)亞維拉的聖女大德蘭。在喜悅的記憶中,教宗保祿六世敕封她們兩位聖女為教會聖師的封號。我們怎能忽略許多受信仰啟發的婦女們,成為社會特別重要工作的開創者,特別是在服務窮人中最貧窮的人?教會在這第三個千年的生命裡,絕不會缺乏嶄新和驚奇的「女性天賦」的展現。

  12.那麼,親愛的姐妹們,妳們能看得出來教會有許多理由,去期望在這即將來臨的,聯合國北京的婦女會議中,將提出有關婦女的完全真理。真正需要強調的重點應放在「女性的天賦」上,不僅僅是想到到那些歷史上和現代偉大的有名的婦女們,同時也需要考慮到那些將自己每日置放在為他人服務的平凡的婦女們,以彰顯她們「女人」(Womanhood)的恩寵。因為當婦女們每天為別人奉獻心力時,便實踐了她們最深切的聖召。或許婦女比男人更認識「人」,因為她們是用她們的「心」在看人,不受各種不同的意識型態或政治體制的限制,她們看到人的偉大與限度,並設法走出去,接觸他們,並幫助他們。造物主的基本計劃就以這種方式,在人類的歷史中,取得了肉軀,並且永恆不斷地在各種不同的聖召中啟示出來那種美 ──不單單是身體上的,最重要的是精神靈修上的美──天主從一開始,就賜給所有的人,而卻以特別的方式賜給婦女們。

  在祈禱中,我將北京這個重要會議的成功,託付在天主的手中。我邀請教會的各個團體,讓這一年成為一個衷心地為這一個偉大珍寶的禮品──「女人」 (Womanhood)──向世界的造物主和救主表達感恩。在這些所有的表示中,「女人」(Womanhood)是人類和教會本身絕對重要不可缺少的傳統。

  願聖母瑪利亞,愛的元后,眷顧婦女們,和她們服務人類的使命、和平的使命、她們廣揚天主國的使命!

  連同我的祝福!

發自梵蒂岡,1995629日,聖伯多祿和聖保祿敬節
                                                                                                                         若望保祿二世

Wednesday, October 23, 2013

大德蘭筆下的自己——《聖女大德蘭自傳,信仰的狂喜》讀後感




大德蘭筆下的自己——《聖女大德蘭自傳,信仰的狂喜》讀後感

(The Life of Teresa of Jesus: The Autobiography of Teresa of Avila)


周瓊華

寫作背景

面對一本古老的著作我們無法以現在此時的教育普及程度人文現象生活水準社會禮儀道德標準學述理論甚至廿一世紀的宗教理念來讀它理由很簡單因為作者的時代背景與我們的相去甚遠為了能更了解著述的來龍去脈作者的表達掙扎和意念最好在讀古書之前先了解一下當時的風俗習慣社會型態歷史演變等可幫助讀者進入作者的世界雖意識型態無法同步但至少知道一些當代整個社會的約略概況和普遍現象
聖女大德蘭生於十六世紀初期的西班牙亞味拉城。但我們需要回溯到十五世紀中葉的西班牙半島,當時該區人種混雜,有不同的語言和文化,素有「天主教國王」之稱的斐迪南(The Catholic King, Ferdinand of Aragon)和伊莎貝拉女王以統一語言和統一信仰的理念下,統一西班牙半島境內的諸侯王,並與樞機主教Cisneros努力合作,改革西班牙境內的教會,進行所謂的「宗教改革」。大德蘭於1515年出生在聯邦王國制度之下的西班牙黃金時代是一個我們很難想像的天主教世界當時西班牙的政治文化經濟宗教都非常蓬勃舉世強權的國家。宗教意識滲透於各階層的日常生活中
當時人們的世界因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2) 極速擴大中馬丁路德於1517年開始基督新教改革衝擊整個羅馬教會。宗教法庭自1482年後,被「天主教國王」斐迪南改變其原有的宗旨,成為君主政治的工具,勢力非常龐大,委託屬於理智派的道明會主持,此後共維持了三百五十年之久,成為有心人利用宗教名義達到政治目的和滿足個人私心的手段。當時的生活型態,上至王室公侯,下至人民百姓均嚮往靈性生活,宗教信仰與日常生活沒有分界,歐洲開始了啟蒙運動,逐漸發展出數個靈修派別:光照派(enlightened) 、放棄派(Abandoned) 、收心派(recollected) 、理智派(intellectualist) 等。大德蘭幼時的家家酒就是和小朋友們扮演隱修士祈禱補贖和施捨的生活與年齡相仿的小哥哥一塊兒讀聖人行傳他們用許多時間來談論書中所提及永遠的痛苦和光榮喜歡不停地唸著永遠永遠永遠(P58) 從這幾件兒童戲耍的插曲可以獲知當時大小環境的氛圍
至於在西班牙的教會之內有熟識精通法律文字的博學者(神學家或知識份子) 和注重內修生活及靈修技巧的神修人(獲得神賜的祈禱經驗的神秘家) 兩大派別但彼此極不相容且形成很深的分裂 博學派中以道明會控制著宗教法庭反對祈禱的神秘經驗尤其更加貶抑宣稱具有神秘經驗的婦女們此外自古以來因為女人是厄娃的後裔背負著引誘男人犯罪的黑鍋且承襲著人類社會重男輕女的觀念及當時的社會充斥著怕鬼的恐懼對於超自然的現象非常害怕聖女常說尤其是女人更應該不相信自己相信有經驗的人(P97213)因而在遵循教會的教導及女人的謙虛下她毫無隱瞞地把自己內在生活的動態向神師們公開雖然吃盡苦頭受盡折磨卻為自己及神修人獲得更完全的天恩難以置信的是她不像現代的我們可擁有各種不同翻譯不同語文的聖經》,她沒有一本聖經》!所有教會書藉文件都是以拉丁文為主開始通行少量西班牙文的靈修書藉(此類書中常會引用些聖經經文)是她祈禱的良伴她的最愛尤其是在她初期祈禱的階段(P141176) 但一五五九年教會內掀起ㄧ股反對修行祈禱的浪潮宗教法庭禁止了許多非拉丁文的靈修書藉剝奪了德蘭的最愛她的艱難竟給她帶來更崇高的恩寵,「不要傷心我將給妳一本活書上主親自教導她(P233) 當時的人普遍地認為只有成全的人或說十全十美的人才會得到天主的恩寵所以卑劣的人不可能受到天主慈愛寬容的降福而大德蘭總是以「卑劣」來形容自己當她接收到祈禱的諸多恩寵時不但她自己連身邊許多神師或朋友都不敢確定她的經驗是來自天主

閱讀方式

生命之書新名為《聖女大德蘭自傳,信仰的狂喜》,星火文化出版雖是以自傳為名但卻非真正的自傳文學其內容實為心靈的告白反映出聖女數十年在主內不斷更新成長的新生命她奉命提筆寫此書時已年近五十當時的她已有十年之久很穩定地經驗著湧流般的神秘恩寵原是一封沒有分段沒有章節寫給神師的私人長信但後來經她整理出其中的共同特性和中心主題及添加一些創建新隱修院的部分而組成了具有結構性共四十章厚的教會經典書籍之一不同的學者對此書有不同的概要分類法其中西班牙密契大學教授Dr. Maximiliano Herráiz García 建議把此書化為四大概要
o   第一部份1~10 神與大德蘭的比較神是慈愛的無私的自由不受限的大德蘭是痛苦的自私的善變的大德蘭早期沒有回應天主持續不斷地愛的呼喚她沒有蓄意保持那份友誼且躲避著天賜的恩寵
o   第二部分11~22祈禱的論文提及祈禱過程中的挑戰和利益細述祈禱的特性層次和效果以她自己祈禱的親身經驗敘述人靈在不同的階段中所產生神化的改變。「祈禱改變/神化靈魂成為整本書的主幹也是作者一生修道的終極見證她把靈魂比喻成花園有四種灌溉花園的方法(祈禱)其中又可細分為
§  11~13 相似於聖女大德蘭的靈心城堡》(舊《七寶樓臺)的第二層
§  14~15 相似於聖女大德蘭的靈心城堡》的第四層
§  16~17 稍微“提到”與主結合相似於聖女大德蘭的靈心城堡》的第五層
§  18~22 與主結合,相似聖女大德蘭的靈心城堡》的第層。
o   第三部分23~31天主和大德蘭之間的和諧神與德蘭相遇相惜她講述自己的生命和新生活是經由不斷地祈禱天主的恩寵聖化了她天主住在她內
o   第四部分32~40人之間和諧的友誼繼續成長及加深她獲得更高超的神秘經驗無限恩寵更加鞏固天人合一相遇的經驗一切都是祂所賜而她得以從宏偉的高處看一切人
Maximiliano Herráiz García[1]的主要觀念祈禱不斷的轉化和提升人」,故以此主軸來看一位靈修人其內在與主合一的工作因著祈禱使人獲得更新的力量進而不斷地創造一位新人因為此閱讀分類法很符合筆者看此書的意向故而不累述其他學者的建議

原生家庭

在書中她談到自己的內在生活,有如一生一系列的省思。她有一對有德行、又敬畏上主的雙親,身體力行活出愛德,成為子女的好榜樣。兒童時期,她便從母親處學會祈禱,虔敬聖母及一些聖人,「敬畏天主」的父親讓子女們讀西班牙文的聖書(P57) ,從小她就已力行施捨、獨處、玫瑰經敬禮祈禱(P58) 等。青春期,背著父親,跟著母親一起閱讀騎士小說,沉迷於世俗的虛榮中,她對永生的熱心逐漸冷淡下來,愛漂亮,愛妝扮自己,喜交輕浮的朋友,渴望討人喜歡獲取美名,特意躲避家人的規範;但卻因著這個過渡的經驗,大德蘭了悟到:「最大的利益來自好的友伴」(P60~62) 。十六歲時,失怙的大德蘭因著姊姊出嫁,而進入奧斯定修女會的恩寵之母修院所附設的寄宿女校(P63),遇到「好友伴」孔德拉修女(P64) ,幫助她重燃童年的聖善渴望之一——「我覺得自己也渴望成為一名隱修女」(P58) ,「一年半後,我進步很多,開始唸許多口禱,尋求所有吸引我歸向天主的事物,好讓天主指引我將來以甚麼身分來事奉祂(P65) 。」於是她開始了分辨修道生活的召叫。後來大德蘭因病離開學校,返回父家治病。卻因此而有機會遇到另一位「好友伴」— —隱修的鰥夫叔叔,她又再度「覺悟孩提時代所知道的真理(萬有的空無、世界的虛榮很快地將歸於終窮) ,也害怕萬一我死了會下地獄,…我看到修道生活是最好也最安全的身份…」(P66) ,叔父所推薦的《聖業樂書信集》最終協助她明確地回應聖召的決定(P67)

分辨天主的召叫是一件艱難的內心工作,然而得不到父親的許可,可能是一件更痛苦的割捨,挑戰分辨聖召的勇氣、毅力和決心。廿歲那年,她由哥哥安東尼陪伴下偷偷地離開父親家,成為加爾默羅降孕隱修院的修女;她道出違背父意,自己所要面對及處理的刻骨銘心的分離之痛,那種痛苦「好像我身體內每根骨頭都要支離碎裂」(P67)。那是一五三五年之事。

修女身份

經過一年的保守/望會生後,大德蘭穿上會衣。再經過一年的初學生後,於一五三七年十一月三日誓發聖願,成為加爾默羅的修女(P68)

與哥哥同去摩爾人區殉道
她初當修女之後,童年的聖善渴望之二——為主殉道的精神——「我們 (和哥哥羅瑞格) 同意去摩爾人地區,請求他們,為了愛天主,砍下我們的頭」 (P58) 再度躍然。「當時有位修女患了重病,她的腹部有幾個洞,造成阻塞,所吃的東西全都吐出來,不久就這樣病死了。我發覺大家都很怕這個怪病,至於我本人很羨慕她的忍耐。我祈求上主以同樣的方式對待我,願祂賜給我能使我侍奉祂的病。我好似什麼都不怕,決定用盡所有的方法來獲取永恆的產業。」(P74)…不久之後因為不習慣修院中的飲食和生活方式,使得原本體弱多病的她更加病重,修院裡的醫生對她的狀況束手無策,聖女的父親煞費苦心地為她在各處尋找醫生,於是由一位長輩修女陪著羸弱的她離開修院外出治病去了(P6977)。對這次久病的經驗,她說:「至尊陛下俯允了我的祈禱,兩年之內我重病纏身,我的病與那位去逝修女的雖然不同,但這個延續了三年的病,讓我受的痛苦和辛勞並不亞於她的」(P74)

這次因病外出的機緣,讓她再度與那位叔父相遇,獲贈一本教導收心祈禱的靈修名著《靈修初步》(Third Spiritual Alphabet) 在諸病纏身之際,「我讀得津津有味,下定決心要全力奉行收心祈禱這條路,並以此書作為我的指導老師。」(P70) 。這本書深深影響到聖女的祈禱生活,由「不知道如何祈禱,或如何收心歛神」,到「祂賜給我寧靜祈禱,甚至可達到短暫與主結合的地步」(P70)。「我盡所能地保持耶穌基督— —我們的主和天主— —臨在我內,這就是我的祈禱方式」(P71) 。到此,我們很清楚地知道,聖女大德蘭兩次重病垂危求醫的過程裡,均是她靈命的轉捩點!

相對於聖十字若望的靈修方式[2],大德蘭的靈修方式是從萬事萬物中都可看到天主的啟示,因為祂是生命的源頭和創造的主(Cataphatic or the affirmative/positive way)「天地萬物都成為我更認識、更愛慕天主的媒介;也叫我徹悟自己對天主的虧負,懊悔我的往昔(P196) 德蘭修女在不同的段落中,分別敘述了她諸多的靈修方法。她讀許多的聖書(P717282176) 、靈修書藉(P141) ,在初步的階段總是隨時帶著聖書去祈禱及獨居(P72),喜愛聖像(P87106199),睡前默想山園祈禱(P106)及畫十字聖號,經常獨處及長時間祈禱(P818287),保持和主交談(P 7882),及耶穌基督臨在心內(P71) 。在她出修院治病幾乎死亡的那一次,她提到聖國瑞的《論道德》中談到約伯的事 : 面臨病苦時不斷默念約伯的話「難道我們只由天主那裡接受恩惠,而不接受災禍嗎?」(P 78) ——再一次暗示她所引用的經文是輾轉從聖書中得來的她也提到從大自然中如原野、花草、流水都能啟示創造主的臨在(P106)做本份的口禱(P175) ,及心禱(P99100) ——此二者均可靠人恆心操練的祈禱,她很強調收歛心神的心禱——進而達到由神主動灌注的默觀(P71)

她喜歡聽道理(P103),勤辦告解(P78798182),接受靈修輔導,結交屬靈的朋友,彼此分享互相代禱(P 829697) ,喜和人談論天主(P76 81104) ,並總會設法教人練習修行祈禱即心禱(P9099) ,及介紹聖書給有心人看(P9192)

她積極的、不斷的自省——「絕對不能放棄認識自己這條路」(P134),謹慎地不冒犯上主,並一再求不得罪天主的恩寵(P108);且也常求流淚的恩寵,「因為這些眼淚的收穫很多,其中最大的收穫,豈不是得以證實我們悅樂天主嗎?」(P110)

她力行諸聖相通功的教會教導,並以許多實際的經驗和例證,與眾人分享諸聖代禱的力量。她喜敬禮榮福大聖若瑟(P264),把身體的健康、「及有關榮譽和喪失靈魂的大事上,交託給我這位父親主保」(P83) 並說「凡找不到好老師教他祈禱的人,應該奉榮福大聖若瑟為老師,他必不會引人誤入迷途」 (P84)
大德蘭向聖若瑟祈禱
敬禮榮福聖女德蓮「時常默想她的皈依」(P105) 。敬禮榮福聖人奧斯定「在《懺悔錄》中看到自己」,一五五四年(三十九歲)聖女的心靈再度皈依( P107) ,此後神秘經驗湧流不斷 。談到祈禱的喜樂,「我認為聖王先知達味,他那令人欽慕的心靈,也有過同樣的喜樂,他彈奏豎琴,詠唱讚美天主,我很推崇敬禮這位榮福君王」(P154) 。敬禮天上母皇 (P173264) ,甚至可追溯到聖女十四歲喪母時,「我哀傷地走到一尊聖母像前,淚汪汪地懇求她作我的母親(P59)。她把自己交託給聖希拉力(St. Hilarion) 和總領天使聖彌格,為脫免魔鬼的誘惑(P235) 。敬禮聖伯鐸雅爾剛大拉,因為「上主對我說,凡奉伯鐸會士之名祈求的,祂無不應允。我把許多事交託於他的代禱」(P244327) 。她也祈求聖伯鐸和聖保祿,「上主告訴我,他們會保護我免於受騙」(P256) 。聖女佳蘭的紀念日美麗的聖女佳蘭顯現給大德蘭,「她告訴我,要鼓起勇氣,繼續進行已開始的工作(建立沒有固定收入的隱修院),她會幫助我。我於是大大地敬禮她。她所說的,的確應驗了!因為附近有一座屬於她修會的隱修院,前來支援我們。更重要的是,她逐漸把我這個貧窮的願望導向成全的境界。」(P299)

祈禱是她最愛,是她生命的全部,但亦有相當的分寸,她強調要尊重身體的限度(P122)適宜的散心取樂,「為了天主的愛,照顧身體,因為身體多次服侍靈魂」(P123)。她更強調修德,謙虛是修行祈禱進步的主因(P199) ,「祈禱的整個根基在於謙虛。一個靈魂在祈禱中越謙卑自下,天主就越提拔抬舉這個靈魂」(P203) 。但很重要的是,要明辨魔鬼捏造的假謙虛,造成祈禱者的不安、絕望、黑暗、憂苦和乾枯…,「真正的謙虛不會惶惑或擾亂地臨於靈魂,也不會讓靈魂感到黑暗或乾枯」(P265)

「我認為凡教會指定的事物都很要緊」(P273) ,所以就算是面對宗教法庭的審判,她也欣然接受

善於交友的天恩

從很小的時候,聖女大德蘭的迷人特質,及對人的說服力就已展現出來,她終其一生,充份地使用這個恩寵。她自知「我總是到處受人喜愛」(P65)。她的父親共有子女十二人。七歲時她便已能說服小哥哥羅瑞格,與她一起前往回教徒的摩爾人地區為主殉道(P58) 。青少年的她有意和哥哥合寫一本浪漫的騎士小說(P20) 。廿歲時,說服弟弟安東尼加入修道的行列(P67) 。雖都曾以行動配合著承諾,後因種種理由而失敗無法達成。她初當修女時,以委婉的方式說服自己的生父修行祈禱,而他做得非常好(P9091) 。進入修院後,大德蘭因身體羸弱,重病纏身,約有一年左右滯留在修院外治病(P69~70) ,其間她頗用心地引導一位犯罪的神父,把女友所贈的有符咒的項鍊交給她丟到河裡去,並認罪悔改(P75~77) 。「只要看到有人很使我稱心滿意,我就很自然地懷著切望,希望看到他把自己全然獻給天主」(P304) 。我們可從書中其他的例子中,一再地看到她傳教的熱誠。

讀聖女大德蘭的親筆文字有如讀她的來函從字裡行間裏的諸多細節中,讀者很容易地逐漸拼湊出一位熟識,她那交友的天份甚至從白紙黑字中,不停地向讀者散發出特有的吸引力,所以在讀的過程中,帶動讀者不知不覺的和她產生回應,進而感覺到作者與讀者是面對面傾談的好友。友善、坦率直接親切、幽默、勇敢、開放、真誠的筆尖相信正反映出她吸引人的人格特性。在逐章逐句的交流中,在岔開話題又回來再談的自然下,在相知相惜的互通中,從第八章起筆者自然親切地暱稱她為」,開始了有互動的交談。導論中,英文譯者說「認識她的人做證,讀她的書宛如聽她說話。」我認為這是天主賜給她最大的一個恩寵之一:時、空阻止不了她和人交朋友,也不成為和朋友交談的障礙。她成為讀者們的好朋友!「我的君王,我懇求,凡我向之說話的人都因的愛變成瘋狂吧!」(P155)如她所求,我就是許許多多人中的一位,天主回應她的祈求!也是這個恩寵,她成為天主的莫逆之交。

當時大德蘭所入的降孕修院內,修女人數約在一百五十名,連同某些修女們的傭人和親戚朋友共近二百人之多,是一座相當龐大的修院。那時的風氣是,有錢、有權的人士即所謂的恩人總喜歡向修院院長點名,要和〝有名〞的修女見面談話,或邀請外出到世俗中作探訪(P329) ,因為這座修院沒有守禁地的嚴規(P74) ,也就是說修女們可以暫離修院外出(P 288)。大德蘭修女是其中最繁忙的一位(P 288)。主要原因是她初當修女的頭數年,曾經是病死而復活的人(參第五章),「她們等待的是死人,接到的卻是活人」(P80) ,當時西班牙人有個習俗是在死人眼簾上滴上蠟淚(P78),「由於家父沒准讓我死前辦告解,使他感到極大的悔痛,向天主發出許多呼求和祈禱。願天主受讚美!祂俯允了家父的禱聲。我修院中的墓穴已為我打開了一天半,等待著我(滴上蠟淚)的屍體運回去,並且我們的男會士在城外舉行了喪禮,然而上主使我恢復了知覺。」(P79) ,她因此而成為忙碌會見客人,最受外界人士歡迎的修女。至於外出公差的例子,甚至可以越過院長,從修會的省會長「下了一道命令,且附上服從的規範」要她立即到卡斯提首富的寡婦處,陪伴喪夫哀慟的貴婦(P301) ,長達半年多之久(P311) 。鑒於沒有守禁地誓願的修院內,聖女經驗到也看到「我認為一個容許自由的隱修院,是個至極的危險處。…對那些不善度靈修生活的人,是邁向地獄的一步,而非補救她們的軟弱」(P87) 。故而她在天主的感召下,日後所新建的改革隱修院都增加了「守禁地的誓願」。

相信許多讀者是抱著對聖女的崇仰去看她的著作。但此書從頭到尾重複最多的一句話「我的卑劣」、「我是如此的卑劣」…,她的神師不准她列述自己的卑劣行為,書中她甚至無畏地請求神師,在她的生前就把「我的卑劣生活公佈出來」(P112) ,所以這兩個極端對比的形象一個是教會尊崇的女聖師,一個是聖女的自稱,一直在讀者的頭腦裡打架,無法相容。是她過份謙虛而成口頭禪?是她嚴苛克修的自我要求?還是這天、壤的距離中有神秘的法寶?當然,不藏私的她在全書中詳細地說、徹底地說、不只一次地說的唯一法寶就是祈禱,尤其是心禱「至於心禱,按我的見解,無非是朋友之間親密的分享,意即找時間常常和祂獨處,我們知道祂是愛我們的。為了使愛真實,且友誼持久,朋友雙方的意志必須和諧一致。」(P100)她善於交朋友的天份,不但廣用在橫向的人際層面(如上面所提的),也用在與神縱的關係上。二千多年前,耶穌早就把我們當作朋友:「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你們如果實行我所命令你們的,你們就是我的朋友(若十五13~14) 與我們願意把天主當做朋友,是兩種不同友誼的親密度。後者,立刻從單向的關係(祂已願作我們的朋友)轉換成雙向的互相交流,消除了遙遠和不可及的無形阻隔,陌生、冷漠、敬而遠之、高高在上等疏離的感覺,都因著彼此親密的情誼而轉化和提升。而且她特別強調:「而我們知道祂是愛我們的。…當你看到擁有祂的友誼是多麼有益於你,及祂多麼愛你,那麼你要忍耐這個痛苦,用長時間和與你非常不同的這位在一起。」(P100) 。她的親身經驗教我們了解到,只要我們一心向主,天主所賜的恩寵遠遠超過我們的罪惡和卑劣。口口聲稱卑劣的修女,藉由祈禱的功效卻成為教會的聖師、偉大的神祕家!這是Maximiliano Herráiz García所強調的「祈禱不斷的轉化和提升人」。
大德蘭修女與天主的關係,可藉由幾個她自述的禱詞,讓讀者看到彼此間超乎尋常的親密程度:
o   「我的主,是一位多麼好的朋友!在這神、人的友誼中,是怎樣地施恩和容忍,耐心等待著她來適應的天主性,同時,又忍受她的本性。」 (P100)
o   「怎麼了?我的天主!讓我度著今世可憐的生活還不夠嗎?為了愛,我得承受且生活在事事阻擾人享有的地方,在此我吃、喝、睡、繼續著日常事物、和周遭的人說話——如清楚知道的,我主!這對我是至極的折磨!——只留下極有限的時間來享有的臨在,而卻躲起來,避不見我,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怎麼相稱於的仁慈呢?對我的愛,怎容許這樣的事發生呢?上主!如果我有同樣的能力,像一樣也躲藏起來,我深信因著對我的愛,是會受不了的!然而總是與我在一起,注視著我。請不要容忍這樣的事發生,我的主!我懇求,請看這事對那麼深愛的靈魂是很委屈的!」(P335) 這是多美的嬌嗔啊!當新郎聽到這樣苦楚中的依戀,就算是埋怨,定會泛起窩心的微笑!因為大德蘭說:「有時愛使人如此癡愚,我是不可理喻的,我訴說滿腦子的抱怨,上主全然加以容忍。」(P335)
o   「我對至尊陛下說:『上主,一定不可拒絕給我這個恩惠。看,這個人(道明會士賈熙亞神父)多麼適宜做我們的朋友。』」在同一段內,她也解釋了「我們」是因為「我去到自己常常單獨祈禱的地方,…說的是愛,靈魂如此地出神,我看不出靈魂和天主之間有何不同。靈魂知道自己擁有至尊陛下,並以為自己就在天主內,彼此渾然一體,毫無區 分。」 (P305)

她談祈禱

一五五四年是她祈禱生活的分水嶺。之前,她的祈禱生活是屬於克修型的,長達廿年之久(P158)。該年的四旬期間,大德蘭因著《懺悔錄》的感動更深地皈依天主(P108) 。此後的十年間,她不斷地一再經驗神祕的恩寵,年近五十的她奉神師賈熙亞神父(Garcia de Toledo)之命,寫出這本「書」。俗語說:「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天主賜給她特殊的恩寵,卻真真叫她在人間吃足了苦頭。因為當時教會內博學者和神修人對靈修果實分歧的意見,及她長時間沒有遇到相襯於她修行的指導神師,多位認為她所得的恩寵是來自魔鬼,一再地被要求抗拒神諭(P220227235)。按她的經驗,一位好神師要兼備審慎的分辨能力、修行祈禱的經驗和學問,但至少要具備前兩項(P135)

按她的意願,此書的前十章(至十張七節)渴望在她有生之日「公佈我的卑劣生活」於市,「那麼世人就不會受騙,以為在我內有什麼好的」;但之後將要談的祈禱神秘經驗則要求隱姓埋名(P112)。不過事實上,事與願違。約在ㄧ五六八年完成手稿,兩年後出現複製品,她的心靈日記不但私下當笑話流傳著,且一五七四年上了馬德里的宗教法庭,成為控告她的證據。次年,經道明神父巴臬斯(Fr. Domingo Banez)審閱後,在其著作後面的空白頁上批上認可。縱令如此,宗教法庭仍陸續地接到其他的指控:其一是來自加爾默羅塞維拉修院的初學生,不滿德蘭修女對她的指正。其二是德蘭修女下令關閉由獨眼美女愛伯琳公主(Princess of Eboli)在巴斯特日納(Pastrana)所資建的修院,因此公主一怒告到宗教法庭,說她的《自傳》是光照派修女所著的異端邪說(事件詳細內容,可參考《聖女大德蘭的靈心城堡》星火文化出版29~30 棄院逃離)。所以一五七六年她的東西重新翻案,再度由宗教法庭的另兩位神父(Frs. Rodrigo Alvares & Enrique Enriquez)審查。一五八零年宗教法庭大法官(don Gaspar de Quiroga)宣告大德蘭修女這部《生命之書》(The Book of Her Life)現名《聖女大德蘭自傳》是經教會證實認可的教義〞。直到聖女1582年辭世時,她都沒有機會再見到自己親筆的原稿。所幸,她的手稿經由同修會的耶穌安納姆姆設法從宗教法庭的秘密檔案中取回。之後,和聖奧斯定、金口聖若望的著作共同保存在Escorial皇家圖書館內迄今。1970年教宗保祿六世宣封大德蘭和聖女佳蘭為首位教會女聖師。

這本書的第二部是一篇有關祈禱的論文。罪使人分裂,藉著祈禱,天主治癒及淨化靈魂,讓自己和團體達到一種和諧的整合。在此,她很清晰地把祈禱,或著更進一步說是神秘經驗劃分出不同的境界,予以解釋,且給予讀者不少忠告。她以自己為例,「天主把這麼一個污穢惡臭的垃圾堆,變成一座花園,園中滿是優美的花朵」(P114) 。在此,我們可說花園就是我們的心,「我」就是園丁,負責照顧滋養這塊「至尊陛下已除去園中的雜草,播下好種子」的田地(P117)。大德蘭以四種不同灌溉法來澆灌花園,用來解釋祈禱的四個境界:

()很辛勞地從井裡一桶桶地打水上來,提水澆灌園地;
()用水車和水管掬水,省力並得到較多的水,再一桶桶的澆灌;
()從河流、小溪引水入園,土地充分潤澤,園丁的工作量減少許多;
()上主親自灌溉花園,沛降甘霖,園丁無須做任何事。(P118)

大德蘭提及神秘經驗時,〝隱約地〞給讀者指出一張〝靈魂解剖圖〞,讓我們知道靈魂有四種官能。在第十章一節及第十七章四節,明顯指出靈魂有三個主要官能(faculties):意志(will)、理智(intellect)、和記憶(memory)。但在官能休歇祈禱第二級裡,她提出想像力imagination和記憶為伍,按書中的註解,她沒有刻意區分這兩者(第十七章五)。到第十八章一節,她提到靈魂的第四個官能:感官(senses),即可以察覺並感知外在的事物及抽像的標記來感覺,所以可以感受到孤寂和自己存在世界上(P163)
第一種取水方法,園丁需要辛勞地努力收歛感官,修行定時祈禱,在獨居和退隱中反省自己過去的生活(P118)
第二種取水方法,園丁不必一直工作,可得些休息,這是所謂的寧靜/靜心祈禱(P138) 。意志與主結合(P139) ,靈魂不想動,只欣喜於瑪利亞(瑪麗)的神聖悠閒中(P159)
第三種取水方法,即花園有了灌溉系統,上主成為園丁,在這第三級的祈禱中靈魂的官能休歇/睡覺了(P153) ,稱為官能休歇祈禱。有不同的級次:
·         官能休歇祈禱第一級只有意志與主結合,但在這祈禱中,人好比瑪爾大(曼德) ,度著同時是行動和默觀兼顧的生活(P159)
·         官能休歇祈禱第二級,天主佔有靈魂的意志和理智(P160)
·         官能休歇祈禱第三級,祂自己就是園丁,親自作一切事(P153),靈魂的官能如意志、理智、和記憶完全被天主佔有(P154) ,「無可比擬的神慰、甜蜜和愉悅。…恩寵的水湧到這個靈魂的喑喉」(P153)
第四種取水方法,上主賜降豐沛的雨水中,靈魂失去了感官作用,卻歡樂得無以復加,但受限於肉體和靈魂均無力傳達自己的喜樂,無法表達 (P163) ,是為官能休歇祈禱第四級或天人合一祈禱。

神秘結合的本身具有不同程度的深淺。再進一步,她又解釋了在祈禱中,天人合一與神魂超拔的異同(P165) 在神秘經驗中,靈魂覺得完全置身己外,處於暫停狀態(P109)

從她精彩且詳細地描述不同階段及程度的祈禱經驗及果實中,她告訴我們與主同心、同行、同工的旅世生命裡,「這必定是個連續不斷的殉道」(P194)

神秘經驗帶給教會的果實

      天主曾把她的神魂置於地獄中的某處,原「是她罪有應得的下場」。她看到也經驗到地獄的苦,無法用文字充分表達出它的強度(P284 285) 。「這個經驗是上主賜給我一個最大的恩惠。因為,從此我不怕今生的困苦和反對,堅強的足以承受它們,並稱謝釋放我的上主,從那樣永遠可怕的兇惡中,讓我獲得自由。這是我深信不疑的!」(P286) 「從這個經驗中,我湧現非常想要幫助靈魂的衝動,…即使從令人毛骨悚然的折磨中,只 救出一個靈魂,我也心甘情願忍受許多的死亡。」「這個覺悟,叫我渴望盡一切所能地,做我們能做的,不要滿足其他次要的事」(P287) 。因此「我焦急地想獲知有甚麼方法或方式,能使我為這麼多的罪惡作補贖?」於是她決定忠於自己的修道聖召,成全地遵守會規(P 288)
     
      在降孕修院內大德蘭的斗室裡,常有一小群人聚集在一起聊天。有一天,她們談到沙漠中的聖人。其中有人提議說,由於她們不能到沙漠去修行,應該建立一個只有少數修女的小隱修院, 她們可以團結一起作補贖。(P 288329) 。最理想的修道生活,就是一群具有共同理念的”愛的僕人”,生活在一起,成為一個共同體。改革修院的構想,因著這一小群愛主的女人的渴望而誕生。然而,滿於現狀的大德蘭,她並不熱衷,「我對所住的降孕修院,感到十分滿意,很投合我的喜好,且所住的斗室是我所中意的,所以我仍在拖延」,「我很滿意自己的修院。雖然之前我曾談論此事(新修院) ,但沒有這麼大的決心和確定要這麼去做」(P 289)

直到「某一天在領聖體之後,至尊陛下熱切地命令我,以全力去創建一座新修院。祂作了很大的承諾,這座修院將會建立起來,祂會在其中大受崇奉。祂說應取名為聖若瑟。」在這革命性的事件上,上主違背大德蘭的本意,要她接受這個邀請,並且「上主常回來和我談及新修院的事,告知許多清楚的理由和道理,叫我知道這是祂的旨意,且需要秉告我的告解神師」(P 289) 。如預期的,她們立刻為了這計畫受到來自修院、修會、甚至在俗人士(P 324)的排擠、反對、嘲弄、壓迫、阻擾、及訴訟(P 325 327)。在這段期間「從不辜負我的上主,在我所列舉的磨難中,時常來安慰我、堅定我」,「上主教導我,為祂接受磨難和迫害,是至極的幸福。我清楚地知道,在我的靈魂內,對天主的愛大大的增加,使我渴望接受磨難」(P 294) ,她的靈魂和意念得以在苦難中不斷地淨化, 「這時,神魂超拔更加頻繁」(P 295) 。她也頻頻接受天上諸聖如榮福大聖若瑟(P 298)、聖母(P 299)聖女佳蘭(P 299) 聖伯鐸雅爾剛大拉(P 327)的協助和肯定,及世上一些聖善人士的支持和輔助。

1562年八月廿四日第一座改革修院名為聖若瑟,蒙恩准和授權正式開創。在小聖堂中供奉了基督聖體,並有四位保守生領了會衣(P 319) 。「當我和她們同居共處,自覺羞愧不已」 (P 316) 。讀者再度看到她的謙虛和自省,「因為我不曾嚮往這種充滿克苦、神貧、和祈禱的修道生活。她們都如此喜樂滿足地接受這樣的生活,甚至覺得自己不配來到此地」(P 316) 。許許多多的曲折之後,人們終於知道「這修院是天主的工作」,於是「開始對這座新修院非常熱心。我們接納了更多位修女」,而「他們忠實地賙濟我們」(P 328)

「現在妳是我的,我是妳的」
1564年,大德蘭終於住進她的嚴規新隱院,捨棄降孕修院內一個舒適的套房,到一個甚至連一張桌椅也沒有的赤貧斗室,這「是祂所喜悅的樂園」(P 316)。「能夠和這麼超脫的靈魂們同住在一起,是我無比至極的欣慰。她們的交談是如何在侍奉上主方面更加進步。獨居是她們的安慰,想到要外出去探訪別人對她們是種負擔,…因此,除了會談說天主之愛的人外,沒有人會來此修院。…她們的語言只允許她們講論天主,所以她們只懂得講相同語言的人」(P 329) 。此後她的著作一本一本的誕生,革新的男、女修院逐一建立起來。她與聖十字若望成為加爾默羅修會的改革者。天主所賜的恩寵不停留在個人的層面,總會以微妙的方式成為整個教會的美果。在大德蘭坦誠的筆尖下,我們看到天主主導的生命,成為耶穌在世的雙手雙足,在磨難中結實累累,成就天主的事業。耶穌對她說:「現在妳是我的,我是妳的」(P 359) 。這個現世就已擁有的永生的賞報,不是本書開始時,那位六、七歲小女孩所能懂得的真理和真愛!

靈修見證

     她以生花妙筆分享自己驚恐的身體騰空的經驗,從另一個面向幫助讀者了解教會中說的靈肉升天。「當至尊陛下願意時,我們阻止不了自己的身體,就像我們擋不住靈魂一般,我們不是身體和靈魂的主人。」這個自稱為「令人毛骨悚然,使人害怕極了」的恩寵,「讓我們知道有『比我更大的一位』,是祂賜予這個恩惠,人根本不能做甚麼,因此靈魂學到深度的謙虛」。並且,「祂真正的滿足不僅是帶領靈魂歸向祂,而是祂也要身體,縱然身體如此腐敗,由檅的泥土做成的,且做了許多冒犯的事」。如此神魂超拔的祈禱經驗讓她「得到了一個對世俗新的疏離」,罕見的超脫(P180~181) 。也幫助我們更容易體會並相信《天主教教理》第九六六條最後,被保護未染原罪瑕疵的無玷童貞,在結束了人間生活的過程後,身靈一同榮召升天,被上主擢升為宇宙之后,使她與她的聖子、萬君之主、罪惡與死亡的征服者,更形相似」。

中世紀的人生活籠罩在濃濃地的怕鬼氣氛中,不是無中生有的大德蘭分享自己的經驗說,魔鬼會隱約地騷擾她(P112141) ;也曾公然地與她對抗(P272~276),她便以聖水驅魔。「祝聖聖水的禱文具有神力(P273) 。她的經驗告訴我們一件事請神父來祝聖房子,會讓家人的靈魂得到更多的平安。「我往往體驗到聖水比什麼 (畫十字聖號、十字架) 都靈驗 ,魔鬼會逃之夭夭,不再回來。…當我取用聖水時,我的靈魂感到特別明顯的安慰…好比一個很熱又口渴的人喝了一杯清涼的水全身透徹地舒暢。」(P273)

魔鬼在追思已亡日再三阻止大德蘭唸完禱文,在灑聖水驅魔之後,她才得以完成;就在瞬間,她看見有些靈魂離開了煉獄。「這些煉靈的得救,必定還差一點點的善工(P276) 。正是天主教教理第九五八條與亡者共融的教導「旅途中的教會深深體會耶穌基督整個奧體的這種共融精神,從基督教會的初期,便以極大的熱誠,孝敬追念已故的人;『為此,他為亡者獻贖罪祭,是為叫他們獲得罪赦』(加下12:46)。我們為他們祈禱,不但幫助他們,也使他們為我們的益處所作的代禱得以奏效。

耶穌說「你們中間有那個人有一百隻羊,遺失了其中的一隻,而不把這九十九隻留在荒野,去尋覓那遺失的一隻,直到找著呢﹖(15:4) 荒野,在我們的信仰中是與天主談心及靈魂淨化的地方《福音》中提過數次耶穌到荒野中去祈禱,我們的教父和教母也在荒漠中修行,所以耶穌並非遺棄九十九隻羊,而是更安全地保護在天主的羽翼下。「我告訴你們:同樣,對於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所有的歡樂,甚於對那九十九個無須悔改的義人。」(15:7) 這九十九個無須悔改的義人早以天主的心為己心,願天主的旨意承行在地上猶如在天上,因此這樣的歡樂,在此暫且稱為〝九十九隻羊的喜悅〞。德蘭修女就有這樣的體驗,在第卅四章中她敘述一個重獲迷羊的恩寵,上主藉著她喚醒一位顯貴人士徹底地歸向天主(P306) 「看到祂賜給我的恩惠,以我作為工具——雖然我自覺不勘當——我更加珍視上主賜給這個靈魂的恩惠,比將之賜給我,還令我看重。我讚美至尊陛下,看到祂實現了我的願望,俯聽了我的祈禱(P309)

保祿宗徒在格林多後書12:1~4提到他的出神/神魂超拔經驗: 若必須誇耀──固然無益──我就來說說主的顯現和啟示。我知道有一個在基督內的人,十四年前,被提到三層天上去──或在身內,我不知道,或在身外,我也不知道,惟天主知道── 我知道這人──或在身內,或在身外,我不知道天主知道── 他被提到樂園裏去,聽到了不可言傳的話,是人不能說出的。」若想更深切地了解聖保祿在此所提到的體驗,及他想表達的經驗,大德蘭在11~22章裡所謂祈禱的論文中,有非常詳細生動的描述。

最後要提的另一個見證,不易從中文譯本讀出來或連想起來,因為garden一字在《思高聖經》中有譯為樂園、花園、園子等在英文本的《聖女大德蘭自傳》中,watered garden灌溉的樂園,很普遍廣泛地一再出現。2/16/2013的平日讀經一是《依撒意亞先知書》你將成為一座灌溉的樂園,一個總不涸竭的水泉。(58:11) 引起筆者極大的好奇心,因為數月來,一直沉迷在《聖女大德蘭自傳》中,於是用電腦搜尋整部《聖經》,意外地、喜樂地、感恩地找到了大德蘭在以四種澆灌花園的比喻來解說祈禱的方法之前,在第十一章六節自述的疑問「我曾讀過或聽過這個比喻——由於我記憶不好不知到在哪裡,或什麼理由使用這個比喻——…」(P117) 的答案。其實這個比喻分散在聖言中!

希望藉著下列《聖經》經文的引用,可以讓本文的讀者看到四種澆灌花園的方式,及其密切因果關係!
上主天主在伊甸東部種植了一個樂園(2:8) 有一條河由伊甸流出灌溉樂園,由那裏分為四支(2:10) 上主天主將人安置在伊甸的樂園內,叫他耕種,看守樂園。(2:15) 。創世記時,天主的本意就是提供人靈第三種水的樂園,具有天然的灌溉系統,所以土地得到充分的潤澤(P118) ,去開始生命的旅程,始祖亞當成為當然的園丁。但人類卻因驕傲的原罪,而違命,而墮落,而失去天恩,使得樂園成為「 為了你的緣故,地成了可咒罵的;你一生日日勞苦才能得到吃食。 地要給你生出荊棘和蒺蔾,你要吃田間的蔬菜;你必須汗流滿面,才有飯吃( 3:17~19) 。樂園荒蕪,人需要從第一種水的花園開始起步耕耘。《聖經》中,羅特再一次地如此形容上主的樂園羅特舉目看見約但河整個平原,直到左哈爾一帶全有水灌溉,--這是在上主消滅索多瑪和哈摩辣以前的事,--有如上主的樂園(Gen 13:10) 。原本是第三種水的花園,又因人的罪過和離棄天主而成為廢墟。羅特的例子再給我們一次鮮明的教訓。

如果我們遵守天主的誡命,以全心、全靈、全力、全意去追隨主耶穌基督並肖似祂,上主以祂無限量的慈愛允許我們今世就可以獲得第四種水的花園——福地 (Promised Land):「因為你要去佔領的地方,不像你們出來的埃及地,在那裏你撒了種,還要用腳灌溉,像灌溉菜園一樣;但你們過河去佔領的地方,卻是一個有山有谷,有天上的雨水所滋潤的地方,是上主你的天主自己照管的地方,是上主你的天主,自年首至年尾,時常注目眷視的地方。如果你們真聽從我今日吩咐你們的誡命,愛上主你們的天主,全心全靈事奉祂, 祂必按時給你們的土地降下時雨,秋雨和春雨;必使你豐收五穀、新酒和新油;也必使田野給你的牲畜生出青草;如此你必能吃飽。 ( 11:10~15) 這是上主的許諾,也是神祕家在今世就已嘗到的美果

與世隔絕的樂園我的妹妹我的新娘,在與世隔絕的花園水泉封鎖了。」
所以雅歌中難以了解的詩句(412) 也因此得以窺探出花園內不再需要水泉澆灌而關閉的原因The Lover to His Beloved: A garden enclosed, my sister, my bride, a garden enclosed, a fountain sealed! (sos4:12, NABRE- the New American Bible, Revised Edition 2011) 新郎對新娘(人靈)與世隔絕的樂園我的妹妹我的新娘,在與世隔絕的花園水泉封鎖了。」是的!在第四種水的花園內祂親自以豐沛的甘霖灌溉,樂園中從此不再需要其他的泉源了。而且「我的愛人到自己的花園,到香花畦去了,好在花園中牧羊,採摘百合花。我屬於我的愛人,我的愛人屬於我,他在百合花間,牧放他的羊群。( 6:2~3) 所以聖女說「藉著天主的幫助,我們必須努力做個好園丁,好好照顧園中的植物,用心澆水,使之成長而不致枯萎凋謝,且朵朵盛開的花兒散發馥郁芳香,以此來愉悅我們的上主。這樣,祂會時常到花園中賞心悅目,從芬芳的行中找到祂的喜樂。(P117)


到了新約時代,耶穌基督光榮地剋勝死亡,從死者中復活也發生在園子內——在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地方,有一個園子,那園子裏有一座新墳墓,裏面還沒有安葬過人。( 19:41) 。祂以自己的血、水澆灌人間荒蕪的園子完成天主救贖人類的計畫。因此新亞當所賜的恩寵,是讓我們重新生活在第三種水的花園裡,「無須花許多勞力在澆水灌溉上,園丁的工作減少許多(P118)
聖女大德蘭筆翰如流叫我們窺見第四種水的花園內的經驗和美好,並印證《聖經》上難以理解和體會的經文。所以要做一位好園丁,除了《聖經》外,《聖女大德蘭自傳,信仰的狂喜》是本寫實的園丁守則。

總結

跟隨大德蘭的筆尖,我們很清晰地看出來,她不同階段生命中的轉變。她持著基督徒的信、望、愛,謙遜地、充份地與天主合作,遵守教會的教導,經由祈禱成為新的受造物,即是新約中所說的「新人」--所以誰若在基督內,他就是一個新受造物,舊的已成過去,看,都成了新的。」(格後五17)她以自己為證,告訴後生的基督徒,新的受造物如何在新的伊甸園中分享主的光榮。而這樣的美好,就算仍在人世旅途的靈魂,也可以親睹、親嚐與復活主的直接相遇。

大德蘭修女的一生,真正活出《聖詠第六三篇對主的渴慕之情 ~
天主,你是我的天主,我急切尋覓你;
我的靈魂渴慕你,我的肉身切望你,我有如一塊乾旱涸竭的無水田地。
昔日我曾在聖殿裏瞻仰過你,為看到你的威能,和你的光輝;
因你的慈愛比命更寶貴,我的唇舌要時常稱頌你。
我要一生一世讚美你,我要因你的名把手舉起!
我的靈魂好似飽享了膏脂,我要以歡愉的口唇讚美你。
當我在我床上想起了你時,我便徹夜不寐地默想著你。
因為你曾作了我的助佑,我要在你的羽翼下歡舞。
我的靈魂緊緊追隨你,你的右手常常扶持我。
為我們留下一個天主教徒的靈修典範

再者聖十字若望在《攀登加爾默羅山》第二卷第十九章第十三節談到雖然天主應允了渴望為主殉道的靈魂(像此文中的大德蘭),但卻沒有依所求的方式而殉道。「這個許諾的真實性,在於天主賜給他很深的內在神慰與信心。…怎麼沒有逐字應驗呢?因為這是以最主要和實質的意義來應驗的,也就是說,賜予實質的愛和殉道的賞報。天主真的賞報了靈魂誠懇的渴望,賜予所許諾的。因為靈魂真正的渴望,不是那死亡的方式,而是藉殉道侍奉天主,以殉道表達對天主的愛。因為殉道的死亡方式,如果本身缺少這樣的愛,則是毫無價值的。天主使用其他的方法,完美地賜予殉道的愛,並賞報他。雖然並非死於殉道,這靈魂深感滿足,因為天主已滿全他的渴望。因為類似這樣的渴望若出於活生生的愛,雖然沒有按祈求者所期待的方式應驗,但它們以其他更好的方式實現,給與天主更大的光榮。」赤足加爾默羅的會母聖女大德蘭的一生故事就是最佳的例證會父聖十字若望精闢地闡釋了「爾旨承行」的殉道。
     

註:此文中所列舉的事件或引言出自20102月星火文化出版的《聖女大德蘭自傳,信仰的狂喜》



Sept 20, 2013完稿






[1] Dr. Maximiliano Herráiz García (O.C.D.)任職於西班牙密契大學University of Mysticism。曾於2013524~25日到台灣輔仁大學參加為慶祝聖女大德蘭誕生 500 週年(1515-1582)所舉辦的中西思想中的天心與人心--天主教密契論與中華靈修國際學術研討會

[2] Apophatic or the Negative way